用照片定格历史,记录瞬间。新华网联合国家档案馆推出的系列微视频——《国家相册》一经播出,便备受瞩目。近日播出的最新一集,讲述《汉字的童年——甲骨文》。
带着对甲骨文的探究点开视频,却被一句简短的背景介绍拨动了心弦:十九世纪末的中国,一些学者开始怀疑中华文明,提出废除汉字,改用拼音文字。
横平竖直皆风骨,汉字是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语言。汉字里有诗歌,有绘画,有哲学,有医学。会写汉字的人,会用汉字写文章的人,多么幸福。难以想象,究竟出于一种怎样的心情,才让当时的国人生出“废除汉字”这样的想法?
是自卑,是那种深入骨子里的自卑。19世纪末,国运衰微、西学东渐,古老的中国任人欺凌。那时的国人愤慨、怫郁,却又无可奈何,甚至开始怀疑自己。我们哀其不幸,却难以怒其不争,因为他们背后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。
春夏秋冬,百年须臾。古老的汉字,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意义。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,你会发现,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把汉字穿在身上、戴在头上,甚至纹在胳膊上。这,是骨子里的自信。
11月10日,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圆满落幕,累计意向成交达711.3亿美元。数字之外,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用流利的汉语推介自己的家乡和产品,以期吸引更多的关注。德国媒体撰写文章称,中国全球影响力正不断扩大,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。
我们今天的自信,是因为背后拥有一个强大的国家。新中国的70年,是一个国家翻天覆地的伟大跃迁。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,“桑田碧海须臾改”的变革,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深入人心,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,污染治理强力推进,绿色发展成效明显,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,一幅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70年,两万多天,在人类历史长河里只能算得上是“惊鸿一瞥”,但中国却用这一瞥的时间,创造了一马当先的奇迹。舌尖上的中国、古风里的中国、丝路上的中国、高铁上的中国、5G路上的中国、人类命运共同体里的中国……中国人眼里的生活,是便捷程度“不可思议”、改革红利“获得感强”、深夜出门“安全感强”,实实在在的样子;中国人心中的自己,是气宇轩昂、步伐铿锵、自信满满的样子。
“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,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、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。”这种自信,是你我他,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切身感受和坚定信念。
有国才有家,家好月才圆。让自信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春夏秋冬里,流淌在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里,流淌在每一个不需要刻意表达的内心里。未来,我们可以期待的还有更多。
主管: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| 主办:中国自然资源报社 |
承办:北京中地世纪文化传媒中心 | 运维:北京金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|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ICP备:京ICP备13053122号 京公网安备:11010200600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| |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黄寺大街24号院 邮编:100011 报刊征订:010-68047627/7643 邮箱:zrzybtg@126.com |